药学院 医学院(筹) “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 2020-09-28    访问次数: 694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推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落地生根,根据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和学校党委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关键,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主要任务

坚持党对育人工作的全面领导,突出政治标准,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治学管理全过程,全面统筹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点和目标落实在育人效果上,把各项指标要求落实到各个环节、各个岗位上,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融通的整体机制,创建“三全育人”新局面。

三、工作举措

(一)组织育人

1.建立“三全育人”统筹推进的常态化机制

将“三全育人”纳入学院事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将学院“三全育人”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精心制定具体措施,设定任务完成时间表,并适时对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2.健全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

健全学院党委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规范议事决策规则。涉及办学方向、教师队伍建设、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项,由党委会研究讨论通过,再提交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决定。

3.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

深入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持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培养选树优秀典型,推选展示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

4.抓关键队伍凝聚育人合力

重点抓好三类群体,一是课程教师、实践教师、科研导师作为知识引路人的角色,二是班主任、系主任、实验中心主任作为服务热心人的角色,三是辅导员、教务员、实验员、办事员作为管理知心人的角色。同时,以学院部门工会、团委、学生会等群团组织为依托,充分发挥全员育人合力。

(二)课程育人

1.建立教学评价与持续改进制度

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专业为依托,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落实完善小班化、研讨型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建立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制定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办法,明确课堂教学纪律要求。落实院领导和教学督导听课制度。

2.建立专业教师课程育人主体作用

1)健全课程思政机制

建立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制定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办法,明确课堂教学纪律要求。落实学院领导和教学督导听课制度。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健全课程育人管理、运行体制,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晋职晋级的重要评价内容。

2)强化课程育人实效考核

加强课程育人实效考核,完善学院教学督导制度和院、系领导听课制度,将课程思政和课程育人实效纳入学院督导、院领导、系领导和同行听课、期中教学检查等教学环节,加强检查和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中。

(三)科研育人

1.建立科研育人导向机制

围绕“科研管理育人、科研活动育人、科研评价育人”,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2.建立由科研团队为主导的本科生导师制

实施学术启蒙计划,以科研团队为依托,建设本科生创新实验室,举办导师和学生科技创新双选会,推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健全科创导师评价制度,充分发挥科创导师的科研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对有违者施行一票否决制,取消团队组建和项目申请资格,对已组建的团队和已立项的项目予以撤销。

3.深化科教协同育人机制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师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赛事和中短期交流项目,拓宽师生国际化视野;积极开展“引进来”战略,邀请行业、学科专家来我院开展学术交流、经验分享,邀请外聘导师、优秀校友担任校外辅导员和学业导师。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加强与行业和高水平科研院所交流和合作,凝聚科研育人合力,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

4.强化学术团队典型引领

以研究生导师示范团队建设为抓手,培养一批研究生导师科研育人典型代表。广泛开展科研育人经验推广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奋力拼搏的校园科研氛围。积极组织国内外学科带头人来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加大对学院学术名家和优秀学术团队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

5.构建学术诚信体系

定期开展学术诚信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等相关制度,保持对失信行为的高压态势,对学术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

(四)实践育人

在知名政企人士、优秀校友、家长等全方位指导下,强化实践育人,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得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优势互补,形成以劳动教育为特色的“实践育人工程”。

1.建立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1)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育人基地

广泛发动党政领导、专任教师、辅导员对照目标精心选择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全员参与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维护,搭建教学实践基地。引导有就业意向的全体学生利用教学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不少于一个月的专业实践,引导学生“带着诉求投身企业,带着问题回归课堂,带着创意投入科研,带着经验谋划创业”,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推进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

2)建设 3-5个社会实践精品项目

积极分层分类做好社会实践的前期指导和动员工作,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等社会实践活动。重点打造暑期“三下乡”、“青年红色之旅”、“敬老服务”、“健康宣教”等专项实践。重点项目凝练特色,保证成效,力争1-2年内获得省级及以上社会实践系列评选奖项。

3)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认证和表彰制度

有序推进学生全员成为注册志愿者,推广使用志愿系统,要求各基层团支部每年至少举办1次志愿服务类型主题团日活动。指导新生全员接受应急救护培训和防艾讲座。积极推荐符合要求的学生参与广东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山区)计划。每年结合志愿服务全过程评选“优秀志愿者”和“优秀志愿者团队”,对获奖个人和团队进行表彰,对先进事迹进行推广宣传。

2.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将实践育人工作纳入教学计划,分专业针对性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实践教学要贴合社会生产实际,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积极推动认知实习环节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3.持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以参加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大赛、全国护理技能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为载体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特色。重点培育“互联网+”和“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做到重点团队重点打造,力争每年在各类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事中获得荣誉。

(五)文化育人

1.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长效机制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教育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划,利用党(团)日活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通过演讲、辩论、分享会、沙龙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和宣传,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院党委、部门工会和院团委协同引导师生参与校级及以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等文化建设活动,组织师生参观和感悟传统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等。

2.探索学院文化仪式感的培育

建立学院院训、院徽等VI标识系统,利用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时间节点开展文化传承和感恩励志教育活动。通过党(团)日活动等形式,在清明节、国家公祭日等节点,利用校内红色教育资源和校外爱国教育基地开展革命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全院师生的仪式感、荣誉感、获得感。

(六)网络育人

1.推进网络教学常态化

加强师生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文明教育,并将此纳入新生入学教育环节。根据专业自身优势和特色,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积极利用网课、慕课等平台实现教育教学网络化,打通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打造混合式教学“金课”,适应学生多元化需求。

2.加强思想引领和手段创新占领网络制高点

重点建设好学院网页、微信公众号和QQ群,积极开展 “网络育人优秀作品评选”“网络文明进校园”等网络文化建设主题活动,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七)心理育人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构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体系,重点做好“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着力培育学生理性平和、向上向善的健康心态。建立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保证新生心理健康测评率100%。对异常学生一对一谈话进行心理筛查。健全学院心理个案的记录与跟踪帮扶制度。加强对学校心理咨询制度的宣传。完善学院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加强学院心理辅导站建设,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长双保险心理预警机制,全方位了解学生信息;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业务培训活动提高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的工作能力。

2.建立健全“四位一体”联动预警防控体系

建立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宿舍“四位一体”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构建学生工作队伍、全体教师和学院管理人员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自觉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规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与管理实践中。建立学院心理辅导站和学生家庭长效沟通机制,实现家校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

(八)管理育人

1.明确岗位职责,促进管理育人

建立健全全院教职工入职、考核、晋升、奖惩、离岗等各项制度,不断的完善制度体系,为学院管理人员提供良性发展平台,让管理人员在进口、过程和出口方面都有畅通的机制和渠道,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在育人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制定学院管理育人岗位职责,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丰富完善不同岗位、不同群体公约体系,引导师生培育自觉、强化自律。

2.加强队伍管理,发挥模范作用

1)强化保障,健全体系。把育人成效发挥纳入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确保学院“三全育人”工作经费有保障。构建学院、教师、学生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师风监督体系,畅通监督渠道,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力度,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将开展教师节庆祝活动和师德建设教育月活动相结合,增强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责任感,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效果。

2)借力学校各级各类师德师风评选项目,逐步制定院级评比办法,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的示范作用,用先进带动管理团队,加强管理育人主体的理想信念教育。

3)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支持辅导员参加校内外培训,支持辅导员参与学院教学改革研究,提供专项资金支持。进一步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优化辅导员管理考核,健全辅导员薪资待遇保障机制和学院年终分配机制,保证辅导员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事业有发展,不断激发辅导员队伍活力。

(九)服务育人

1.建立服务育人协同机制

1)建立办公室、教务、团委、各系等多部门联动服务机制,落实“以生为本”的育人要求。构建办公室、教务、团委、各系等多部门例会制度,建立良好的服务沟通机制,推进各类工作的统筹开展。改进工作方法,整合学工、教务事务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办公,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服务质量和效能。

2)研究梳理各类服务岗所承载的育人功能,作为工作的职责要求,体现在培训、考核等各环节。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选树学院服务育人先进典型,培育学院服务育人示范团队。

2.持续开展服务育人特色活动

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推动节约型校园建设建档,大力建设绿色校园;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引导师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维护信息安全制订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开展传染病预防、安全应急与急救等专题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师生公共卫生意识和卫生行为习惯;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全面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保效能,培养师生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

(十)资助育人

1.构建“解困—育人—成才—回馈”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把“扶困”与“扶智”、“扶困” 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在奖助学金申请发放、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模范引领计划”“助学•筑梦•铸人”“诚信校园行”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学生参加“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下乡行”活动。

2.打造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长效宣传机制

由学院领导、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老师组成经济困难学生成长顾问。每学期初学院举办困难学生座谈会。以贫困学生党员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为贫困学生树立榜样,每学期期中和期末组织学习优秀的困难生给同学答疑,营造互帮互助、积极向上的氛围。挖掘资助育人的优秀案例,树立先进人物典型,加大宣传力度,以先进典型去鼓舞贫困学生。推动本科生海内外研学计划,鼓励优秀学生到海内外著名大学开展短期的访学交流。

3.建立科学规范的资助认定动态管理机制

建立资助管理规范,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构建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全资助认定工作机制,采用家访、大数据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合理确定认定标准,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

四、工作要求

(一)凝聚共识,加强领导

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强化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为师生着想、为师生服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

(二)统一思想,履职尽责

要充分认识到“三全育人”工作对学院建设发展的重要性,统一思想通力合作,根据学校“三全育人”工作考核要求,学院师德师风考核细则等系列文件要求,落实责任到人形成责任清单,不断提升“三全育人”工作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三)积极探索,扎实推进

要以开展“三全育人”相关工作为契机,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探索新时代教书育人规律和特点,逐步构建符合学院实际的“五员(教员、辅导员、教务员、实验员、办事员)协同联动育人模式”,分类完善从学生“招生入学”到“离校就业”全过程育人链条,将“三全育人”工作与其他各项发展任务结合起来,有序推进班主任评优、薪酬绩效分配等制度修订,为提升培养质量创造条件。


Copyright © 2010-2024 常州大学药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