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院(原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于2010年9月,是由原化学化工学院制药工程系与生物工程系发展而来;2012年成立护理学院,与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合署办公;2020年5月更名为常州大学药学院;2022年6月原食品学院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划入,增设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药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学院现有制药工程、生物工程、药学、食品质量与安全4个本科专业招生。制药工程、生物工程专业已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制药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产教融合品牌专业(培育点),生物工程、药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制药工程、生物化工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药学、生物与医药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目前,在校本科生1133人、研究生350人。
学院共有教职工106人,其中专任教师8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有44人(其中,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外籍教授2人),占比50.6%,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达96.6%,有半年以上境外研修经历的教师比例为51%。教师中,获江苏省“特聘教授”2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4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1人、第三层次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优秀骨干教师3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双创团队”1个,江苏省“双创人才”3人,江苏省“双创博士”8人。2人荣获常州市“龙城十佳教授”, 1人荣获常州市“师德标兵”称号。
学院现有实验、教学场所总建筑面积约12000m²,购置拥有仪器设备4900余台套,价值5300余万元。学院建有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多西他赛原料药生产仿真实习”、江苏省药物智造及精准递送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生物医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江苏省虚拟仿真项目“重组菌发酵生产γ-氨基丁酸虚拟仿真实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连续流技术工程实验室、与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的联合生物交叉实验室、常州市药品制造与质量控制工程重点实验室、常州市生物医药研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常州大学—创健医疗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等教学科研平台,不但能够满足生物医药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需要,而且可以满足企业和社会培训、生产的需要。
近年来获省部级以上项目近1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2项(其中,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1项,青年863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国家自然基金27项);发表重要论文835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387篇;专(编)著6部;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41项(其中,教育部科技二等奖1项,江苏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2个,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3个);申请专利465项(其中,授权专利180项);获省部级鉴定19项。
学院先后与上海药物研究所、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亚邦药业集团、江苏豪森药业、正大天晴药业、常州方圆制药有限公司、江苏创健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千红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多所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联盟关系。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都建立了紧密联系。年平均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不少于20场次。
学院一直坚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竞赛为载体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建院以来,“挑战杯”共获国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其中,2013年荣获的特等奖填补了学校在“挑战杯”项目上的空白;“创青春”共获国赛金奖3项;“互联网+”共获国赛银奖1项,省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大赛共获国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2项。
学院注重学生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总要求,坚持课程和思政育人。近年来,制药工程专业卞玉佳同学荣获201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并获2019年度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制药工程专业霍晓毓同学获2019年度江苏省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制药工程专业胡曦文同学获得2020年度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学风良好,建院以来毕业生的考研录取率超过25%,其中不乏出国深造的优秀毕业生,其余毕业生主要在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企业和医疗单位就业。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日常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未来学院将坚持以本为本,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通过学科交渗透,工药结合,努力创建特色专业和特色学科,为蓬勃发展的大健康产业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专门人才,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2023年12月更新)